|
![]() ![]() ![]() ![]() ![]() |
|
![]() ![]() |
中国在线翻译网>>译典论坛>>业界动态 |
您是本主题第 10861 个阅读者
==
回贴倒排
|
作者
|
主题: 只因是庶出并驾难齐驱—访西安翻译学院院长丁祖诒 [业界动态] |
![]() 如果以全国1300所社会力量兴办的民办高校、近200万名在校生,加上公办自考及公办大学二级院校等100万名在校生总和为基数,全国广义上的民办高教在校生总和就达300万人。按公办高校生年均培养成本1万元计算,全国民办高校每年对300万在校生实施高等教育,实际上为国家节约了300亿元年均培养成本。我国民办高校已有20年的发展历史, 鉴于自1980年至1990年的前十年未成规模,平均按10年减半计算,仅此一项就为国家节约了30 00亿元的生均年培养成本。如今,尽管人们不再热衷于讨论姓“社”姓“资”这些纠缠不清的问题,但面对近年来刚刚兴起的社会多种力量办学的风潮,姓“公"“民”的阴影至今没有消除。全国近百所已被批准为高职及普通本科的民办高校,与公办大学一样,承担国家高考生的培养任务,却没有像公办大学那样拿到国家按学生人数拨付的经费。不仅如此,在财产所有权、税收、学生就业等一系列问题上,也受到了与公办大学完全不一样的待遇。如果将民办高教延伸和拓展到拥有1000万名在校生的各级各类民办教育,如果放眼未来,中国民办教育果成半壁江山,如果按30年或50年计算,那么民办教育为国家节约的教育成本将是惊天之数!退一步说,民办高教即便算不上为国家节约年培养成本,也属提供了每人年消费1万元的300万个高等教育消费岗位,10年拉动高等教育内需3000亿元。那么制约民办高校发展的瓶颈究竟是什么?中国民办高校存在着哪些问题?记者走访了被称为中国民办高校的领头羊———西安翻译学院院长丁祖诒。 “民办高校”的属性、产权和教育产业化“我国的民办高校与国际上的私立大学虽‘貌合’却‘神离’。”西安翻译学院院长丁祖诒这样认为。他说,我国的民办高校,既与国外私立大学在“社会公益”和“产业运行机制”等方面有共性,又特定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政治理念,将教育归依于政治范畴。从而界定“社会力量办学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社会公益性事业,取之于学用之于学略有结余”;鉴于社会力量办学享受了国家的免税优惠政策,“ “穷国办大教育”权宜的独木桥时下,中国的民办教育事业得以启动和发展,仅以“穷国办大教育”为由,既不全面又易产生歧义,似乎中国一旦富了就不必办民办教育了。对此,丁祖诒有自己的看法,他说,面对着12亿人口,即使中国一旦摆脱了初级阶段由穷国走向富国之列,仍不可能由国家包办高等教育。当今号称富国的私立大学依然与国办高等教育平分天下的世界态势,就是明显的佐证。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国12亿人口基数的大教育,已经将民办教育推上历史的前台,我国教育发展的基本国策应坚定不移地定位于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并继续发展民办高等教育,而不是将发展民办教育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权宜之计,而不是限制民办教育的发展,更不是将中国的民办高校按照德国模式一概纳入高等职业教育的独木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