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ioj’s blog     powered by oBlog version 2.0 oioj Studio 2004


露营的诱惑
点绛唇 发表于 2007/2/20 0:21:00

位于横断山脉东部边缘的邛崃山系是川西盆地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崇山峻岭,森林密布,生物种类极为丰富,是大熊猫等珍禽异兽的主要栖息地之一,也是许多珍贵植物的藏身之所。这里有太多闻名于世的自然保护区及风景点-四姑娘山、天台山及夹金山等,但却有着更多人迹罕至却风光隽秀,藏珍纳宝的地方吸引着天下背包客接踵探险寻幽。

 

 

 

五一前后总是旅游的高峰期,报上满布各处的旅游信息和游后感。想到各大名胜人头攒动的盛况,不寒而栗兴趣全无。但一则刊于《华西都市报》千余字的文章撩起了心底里不安分的种子。于是朋友间奔走相告,一行人一周后的周末冒着午后的细雨,告别了蒸笼一样的空气,背起行囊出发了。一路上细雨霏霏,道旁绿意盎然的小山丘层出不穷,一丛丛苍翠的竹林点缀在一片绿油油的田间,夏日里的生机就这样在细雨中勃发着。露宿野山的小野心就这样在路上在细雨中攒动着。

 

从成都市区出发,经成温邛高速,抵邛崃,穿过临邛向天台山方向一路西行。两车道的水泥路伴着文井江,沿途翠拥的公路与河道让人不得不减慢车速,让这满眼的绿洗净久居都市的尘埃。连续几日的雨水让文井江充盈富足,细雨在碧绿静谧的水面泛起一个个涟漪。一群群归巢的鸭子和大白鹅摇摇摆摆穿梭于水面及公路。还有那挡道的家犬们懒洋洋不紧不慢地挪出空让我们的车通过。车过马湖、水口、到油榨。尽管怀揣此行宝典(报纸一角),还是在当地人的指引下才顺公路右边转入崎岖的山路。

 

弯道愈走愈多,路愈走愈险。路左边的山峰愈发多起来,矮下来。路上几乎很少人家,更少往来车辆。偶尔一辆从山里运煤的车擦肩而过。山长得很野,银杏、红豆杉、珙桐和竹林杂生的坡面,密密地盖着各种层次绿色的植物,他们为了争取那一抹生命的阳光,大都细细的一支,直插天际,只有在最顶端处才显出茂盛葱绿的叶。

 

蜿蜒至山顶时,才发现这里是好大一片茶园。南宝山从古至今是邛崃主要的产茶地之一。这里海拔1000多米,年平均气温16度左右,云雾缭绕,空气湿润,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向阳不燥,向阴不冷,土质深厚肥沃,为得天独厚的产茶良所。茶树品种有中叶种和花秋种,一芽一叶,芽叶粗壮深绿油亮,节尖较短持嫩性强。其中由以花秋为甚。素来有“花秋园之清香,南宝山之厚味”的美名。中国名茶中之崃山雨露便产于南宝山。

 

从山顶放眼望去,山色如黛,层峦叠嶂,一层层缥缈的薄雾散落其间,俨然一巨幅中国水墨山水写意画。难以相信3小时前还置身在城市喧嚣的市井中。车飞奔在盘旋下山的公路上。迎面的微风清新微带侵骨的凉,爽气袭人,让久居城市的倦彻底地抛弃和掩埋在野山的绿中。行至山脚,路旁一户人家,忙伸头打听:“南宝山在哪?”老乡惊愕地望着我们:“你们不是刚从南宝山上下来吗?再往前走就是宝珠山和大川了。”

 

过了老乡家门前的石桥,就是泥石混杂的真正山路。车以极低的速度颠簸爬行,两边的山势愈加险峻起来,几乎成了垂直的峭壁。路离河面越来越近。河水碧绿但不能见底还微带白色,可能是连日雨水的缘故。河边不时有大片冲积出的碎石滩和沙滩,就是没有下去的路。天色一点点暗下来,山里的薄雾一阵阵扑面而来。人陷雾中,有些许飘然若仙了。

 

转过几乎150度的险弯,路面更加艰险。就在大家认为走上绝路准备原路返回时,突然一座嵌于两山间的单孔石桥跃然眼前。桥身墨绿墨绿的,与周围的山色景致浑然一致。在桥不远的上方,风中摇摆着一座残破的吊桥。那就是传说中的“勇敢者之桥”吧!

 

车行几百米后,停在前方宝珠山水电站大坝。热情而淳朴的电站工作人员邀请我们夜宿大坝。据他们介绍,两头路都极为难行,而且方圆几里几乎没有人家。于是帐篷围了个圈儿扎在了大坝上。有路灯照明,还有电站工作人员提供的饮用水和开水。天啦,这真是一次豪华的露营。

 

雨一直不停在下,细细地密密地,除了大坝上的灯,四周伸手不见五指,分不清哪是两绝壁间的天空,哪是险峻的青山。用手电向上射去,一束束笔直的光束中充满牛毛似的仿佛带着绿的雨丝。射向水面,水色发白不见底,带些许的绿,被雨丝密密地织着。山是那样静,偶有几声虫鸣和鸟啼。尽管已入夏,夜的山还是比预想的侵骨。

 

清晨在一阵阵不知名的鸟唱中醒来。打开帐篷,扑面的是纯净得没有一丝尘埃的空气。雨停了,抬眼望去,疑似已成画中神仙。一只拖着金黄色尾巴的鸟从一边山崖飞去。

“凤凰!”同伴惊呼。

电站工作人员大笑说这只是很普通的鸟,类似雉。

 

宝珠山在南宝山的顶端,同属南宝山地界。山上不仅有我们昨天看到过的珙桐、银杏,还有桫椤、红豆杉,并且胸径达几米的千年、百年古树比比皆是,猕猴、大熊猫、野猪出没其间,还有数不尽的其它生物藏身其中。由于道路险峻,更不为太多人所知。自被划为自然保护区后,植被更加繁茂丛生,比为世人所熟知的邛崃天台山更甚。

 

河水比昨日少了许多白色,显得更甜美秀丽。他们说这河里有很多雅鱼和石爬子,都属罕见的冷水鱼,再过几天到了7月大坝放水时,石爬子们就会拼命往岸上爬,而藏在水底的雅鱼也会在浅滩处翻跳,场景很是壮观。大坝下游的河水比坝上的更加清澈更加诱人。那浅浅的透明的绿白色河水纯净得就象美丽的少女。顾不得山里清晨的凉,从坝的下方潜到沙滩,下到河里,把那秀美的寒玉拥入怀里,任肌肤被冰冷的河水亲吻。

 

大坝工作人员昨晚替我们打了一夜的电话,终于问清我们要去的大峡谷所在。一股股暖意心底激荡,在这大山里,人与人间的温情就如这大山一来得那样自然那样清新。

 

整装后,按工作人员的指引,从电站开始上行,经过“勇敢者之桥,机耕道的路面更加艰难,几次险些车子过不去。从路面上草的深浅推断鲜有车至此。7.5公里后来到路之尽头,只有一瞭望台立于山崖边。一行人只能弃车徒步,从绝壁上的小道向大峡谷进发。

 

小路旁各种杂草、药草和碎竹丛生,不断有黄的、白的、蓝的、红的不知名的小花点缀其间。路很窄,只容一人通过。路面有不规则的石头、泥泞和碎石,有的路段和山崖几乎成7080度的夹角。下过雨,路面相当滑。这时只恨不是蜘蛛侠或多长出两支手来。一个不留神,摔个屁股墩儿已是万幸,悬崖啊!一个多小时后终于听到水声,看来要到底了。又贴壁下行半个多小时,穿过一片高过人的草丛,眼前一亮,石滩、沙滩夹杂的河岸,一条潺潺的清亮河水贯穿其间。这就是距离成都最近的大峡谷谷底。

 

峡谷全长15公里,谷深1000多米,宽50200米,是邛崃山系丹霞地貌的主要分布区之一。晚五叠纪以前这里是浩瀚的海洋,形成了碳酸盐沉积。三叠纪末期,剧烈的地壳运动使这些山脉隆起,形成内陆湖环境。至中生代末期,反复处于间歇性的差异抬升和下降。抬升周期稳定后的山系,其碳酸盐岩盖遭到剥蚀,形成深红色富钙屑岩,发育为垂直节理的奇特丹霞地貌。所以在河里随处可见大小不一深红色的卵石,还有罕见的光滑灰色砾岩整合于红色的基岩中,即所谓石抱石。也难怪这里到处是绝壁悬崖。据说,还有无数溶洞,和存世一亿七千万年的波浪石。

 

谷内河流宽广,两岸分布着长短不一的大小石滩、沙滩,果然是背包族夏日探险,安营扎寨的理想去处。河水清澈见底,带着碧玉般的冷艳,拍在水中的砾石上,飞溅起无数晶莹的水珠,大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视觉效果。崖底静静的湾流处,数不清的透明小鱼间杂着同样透明的蝌蚪水中嬉戏,全然不被我们这群外来客所动。谷底湿润的微风拂煦,双脚泡进流水,吃着石滩上浮材烧的土豆饭,听着潺潺的流水和山林间鸟儿的歌唱,双眼饱收各种浓淡不一的绿,一切烦恼都荡然无存。

 

趟水过河沿岸而上,碎石路很好走,可以通车。路边不时还有人户。据老乡说,此路通到油榨。看来我们是在油榨走错了方向,把南宝山从头到脚绕了一遍。

 

一个多小时后,来到弥陀寺遗迹。该寺建于明嘉靖十五年,当年香火旺盛,为东月山拜佛的主要圣地之一,解放后又成为小学。而今已是满目苍凉,只留下庙基和门前一对残破的石狮淹没在杂草丛中,还有两株参天的千年银杏姐妹见证着历史的演变和世事的沧桑。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主页:
标题:

 
«may 2025»
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293031

  公告
暂无公告...

  我的分类(专题)
  最近日志

  最新评论

  留言板

  链接


  Blog信息
blog名称:sycamore
日志总数:15
评论数量:55
留言数量:7
访问次数:98873
建立时间:2006年11月10日


广告位招租



博客频道首页 | 联系我们 | 博客注册 | 博客登陆| 中国译典| 译典论坛| 翻译文库| 在线翻译| 网站首页

Powered by Chinafanyi.com © Copyright 2004. All rights reserved.
Processed in 0.039 second(s), page refreshed 4163407 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