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以作者和读者为取向的翻译原则(the author-and-reader-oriented translation principle)。
这一原则既考虑到作者又同时考虑到读者比较全面。持这一原则的人在西方的有十八世纪
末的英国学者亚历山大·泰特勒(Alexander Fraser Tytler,1747-1814)。他在《论翻译的原则》
(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翻译三原则
1译文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A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
2译文的风格和笔调应与原文的性质相同(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as that of the original.)
3译文应和原作同样流畅(A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all the ease of the original
composition.
在我国持这一翻译原则的有玄奘、严复和鲁迅等人。玄奘是唐代著名的佛经翻译家主
张翻译"既须求真又须喻俗"(A good translation should be both faithful to the original and
intelligible to the public.)意即译文要"忠实通顺"。严复是我国清末时期的名学者。他在《天
演论》(译例言)(1898)中提出了"信达雅"三字标准(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
信"是"意义不背本文""达"是不拘原文形式尽译文语音的能事以求原意明显。"信"、"达"
互为照应不可分割开来。"雅"在今天看来是不可取的因为这个"雅"是用汉以前字法句法
即所谓的上等文言文。鲁迅先生认为"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
保存着原作的丰姿。"这就是说译文既要信又要顺(both faithful to the SL and smooth in
expression)。我国当代翻译理论家张培基等人在其《英汉翻译教程》中所提出的"忠实"、"通
顺"标准也属此类型。
这类翻译标准或原则的共同特点是翻译既要"忠实"又要"通顺"即译文必须既要考虑到
原作者又要考虑到译文的读者。用张培基等人的话说就是
"所谓忠实首先指忠实于原作的内容。译者必须把原作的内容完整而准确地表达出来
6 不得有任何篡改、歪曲、遗漏阉割或任意增删的现象。……
忠实还指保持原作的风格--即原作的民族风格、时代风格、语体风格、作者个人的语言风
格等译者对原作的风格不能任意破坏和改变不能以译者的风格代替原作的风格。……
所谓通顺即指译文语言必须通顺易懂符合规范。译文必须是明白晓畅的现代语言
没有逐词死译、硬译的现象没有语言晦涩难懂、佶屈聱牙的现象没有文理不通、结构混
乱、逻辑不清的现象。……"《英汉翻译教程》p.7
从大量的翻译实践来看这类翻译原则基本上是正确的在翻译实践中也是可行的但其
缺点是执行起来让人感到过于笼统和抽象,且人们对它的理解或阐释往往存在着程度上的差
异怎样协调好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关系也常常让人棘手难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