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家宝] 各位记者,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据我知道,参加两会采访的中外记者有2000多名。因为今天会场的限制,到会采访的只有700多名。借此机会,我对记者们对中国改革和建设的关心和客观公正的报道,表示衷心的感谢。我还要说一下,其实关心两会的是全中国人民。昨天我浏览了一下新华网,他们知道我今天开记者招待会,竟然给我提出了几百个问题。我觉得他们对国事的关心,深深感动了我。他们许多建议和意见是值得我和我们政府认真考虑的。
大会顺利结束了,但是我们面前的路是不平坦的,要保持头脑的冷静,形势稍好,尤需兢慎。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我们这个民族在历史上灾难太深重了,这就培育了他忧患的意识、生存意志和追求和平与发展的愿望。
我们这个国家太大,问题太多、太复杂,这就要求我们这个民族不畏艰险、百折不挠、坚定信心、永远奋斗。我愿意借此机会回答记者们的提问。
我是用心来回答大家的提问。因此,我不紧张,也不害怕。
[新华社记者] 总理您好,我是新华社记者。也是新华网的记者。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全体新华社记者,感谢总理在百忙之中登录我们的新华网。去年您曾经讲过,宏观调控对政府是一个新的重大考验,这个考验不亚于SARS的考验。现在一年多过去了,我想请问总理的是,您对去年的宏观调控有怎样的评价?今年宏观调控有什么特点?力度会不会进一步加大?谢谢。
[温家宝] 过去两年我们在经济上遭遇了一场遭遇战,我们及时、果断地采取了宏观调控的措施,打了一套“组合拳”。现在可以说,宏观调控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我们成功地避免了经济的大起大落,避免了物价的过度上涨。我们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地运行,保持了物价的基本稳定。但是我们丝毫不可松懈,摆在我们面前的形势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我想换一个角度给大家讲一下。第一,宏观调控的基础还不巩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困难加大,特别是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幅度大了。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极有可能反弹,煤、电、油、运依然紧张。一、二月份,电力增长12%,但是却有25个省、市、区发生拉闸限电的现象,这就反映经济、生活这根弦绷得还很紧。
第二,在我们的面前遇到一系列“两难”的问题。经济发展慢了不行,那样就业压力就会更大,财政收入会减少,许多应该办的事业缺乏资金。快了也不行,经济生活长期处于紧张阶段,难以为继。
第三,中国经济发生的问题,说到底是结构性的问题,经济增长方式问题和体制问题。而解决这些深层次的问题需要时间。
综上所述,我想明确告诉大家,摆在政府面前的第一位任务,是通过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行百里者半九十”。绝不能半途而废,当然我们将更加注重区别对待有保有压,注重采用经济机制的调节和经济手段的调节。谢谢大家。
[美国彭博新闻社记者] 温总理,中国经济在快速发展出现了很多社会问题,包括贫富差距,解决“三农”问题是您最大的愿望,可是有专家说,除非加强农民土地使用权或者还给农民土地产权,“三农”问题可能很难得到解决。您认为把土地产权还给农民是可能的吗?谢谢。
[温家宝] 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农村的改革是从土地的经营权开始的。农民的土地是集体所有。我们在改革开始的时候就实行了家庭承包经营的基本经济制度。就是说农民拥有对土地的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以后这个权利不断得到延长,现在我可以直接回答你:农民对土地的经营、生产自主权长期不变,也就是永远不变。
[台湾年代电视台记者] 在这里有一个问题要请教温总理,就是在刚刚结束的人大会议当中,我知道以非常高的票数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这部法律因为是刚刚出台的,内容引起相当大的关注。不过我们个人比较关注的部分是在于这里面有相当重要的篇章是强调未来两岸的持续交流的部分。不知道国务院各机关在这部法律的架构之下,将要如何提出具体的措施,来进一步地促进两岸的持续交流?另外我们知道在国内各个城市有很多很多的台商,在这里做生意,甚至是安身立命,不晓得这个新的法律对于这些广大台商们的权益是不是会造成任何影响?甚或相反的,不是有影响,而是对他们的权益进一步保障。
[温家宝] 我想先问你一句,你看到这部法律没有?
[台湾年代电视台记者] 看过相关的法条。
[温家宝] 谢谢这位台湾记者的提问。在这里我首先要向2300万台湾同胞表示问候。 你的问题抓住了我们这个法的一个要害,就是说这个法是一个加强和推进两岸关系的法,是一部和平统一的法,而不是针对台湾人民的,也不是一部“战争法”。
在这部法律明确地规定了要推进两岸人员的交往,鼓励和推进经济的合作和直接“三通”,鼓励和推进教育、科技、文化等各项事业的交流。在这部法律里规定了要保护台商的利益。这部法律是遏制和反对“台独”势力。只有遏制和反对“台独”势力,台海才有和平的局势,台海的和平和稳定有利于台商到大陆的投资,也有利于外国到大陆的投资。
你问到我采取什么措施,胡锦涛总书记在前不久就台湾问题的重要谈话已经讲到了,我们要保护台商在大陆的合法权益,只要是对台湾人民有利的事情,我们都会去做。
第一,尽快将海峡两岸的客运包机,由节日化转向常态化。
第二,要采取措施,解决台湾,特别是台南地区农产品到大陆的销售问题。
第三,要尽快地恢复和解决大陆的渔民到台湾去实行劳务输出的问题。 我们还准备出台一系列优惠的政策和方便的措施。
[路透社记者] 总理先生,人民币的汇率问题一直是国际上很关心的一个问题,中国很多重要的贸易伙伴都敦促中国要采取更为灵活的人民币汇率机制,但是中国说这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眼下你们有没有什么中意的改革计划?第一个变化会是什么?
[温家宝] 中国的汇率改革是从1994年开始,到现在也没有停止。我们确立的目标是实行根据市场需求、有管理的、浮动的汇率制度。现在我们正在进一步研究改革的方案,使汇率对于市场更富有弹性。
与此同时,我们在外汇管制方面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放开的措施。至于中国汇率的改变或者说人民币的升值,究竟给中国经济、中国的企业带来什么影响,究竟给周边国家以至世界其他国家带来什么影响,争议很大。坦率地说,有些人强烈要求人民币升值,但并没有完全弄懂人民币升值以后会出现的问题。我们是一个负责任的国家,对于人民币升值和汇率体制的形成,我们不仅要考虑本国的利益,而且要考虑对周边国家和世界的影响。最后,我可以告诉大家,这项工作我们正在进行,何时出台、采取什么方案,这可能是一个出其不意的事情。
[中央电视台记者] 您多次在不同的场合表示,2005年经济工作的重点是推进各项改革,是改革年。在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当中也进一步强调,要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消除阻碍经济增长和造成经济不稳定的体制性根源。您认为这些体制性根源,哪些是最需要迫切解决的?谢谢您。
[温家宝] 我曾经在多个场合说过今年是改革年,理由有三个。第一,消除经济中不健康、不稳定的因素,巩固宏观调控的成果,要靠改革。解决经济生活当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调整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靠改革。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构建和谐社会,也要靠改革。中国的改革不是一年的时间,而是长久的任务。但是,有些问题早改比晚改好,否则积重难返。
对于今年的改革,我列了五项任务。
第一,加强政府自身的建设与改革,转变政府职能。
第二,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主要是实行公司治理结构的改造和股份制。
第三,推进金融改革。这是中国经济当中的一个十分重要,而且问题较多的环节,要下大力气。
第四,以税费改革为核心的农村改革,主要是解决农村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某些环节。
第五,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加快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保体系,今年不仅是改革年,确切说是改革攻坚年。
[香港明报记者] 中央一直希望香港稳定、繁荣,当前香港的经济已经转好了,社会已经稳定了,为什么中央现在会接受董建华先生的辞职呢?你对代理特首曾荫权有什么期望?
[温家宝] 谢谢香港明报记者。董先生辞职是香港同胞十分关注的一件事情。
正如你所说的,香港回归7年多,一国两制的方针在香港得到了切实地落实。香港的资本主义制度没有改变,香港的法律基本没变,香港人的生活方式也没有改变。特别是要看到,香港克服了亚洲金融风波带来的困难,经济开始复苏,民生得到改善。在这种情况下,董先生出于健康的原因提出辞职,我认为是诚心诚意的,是会得到香港同胞的理解,也会得到中央的尊重的。
7年来,董先生为了贯彻一国两制的方针和《基本法》,保持香港的繁荣稳定,做了大量的、开创性的工作。
董先生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敢于承担,表现出对国家、对香港高度负责的精神。
他在担任特首这7年当中所作出的努力和贡献,历史会有公正的结论的,香港同胞也不会忘记。
至于董先生辞职以后,新的特首的产生,那将完全按照香港《基本法》和有关法律办事。但是我相信,港人是有能力治理好香港的。
中央对香港的“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针是坚定不移的。
在这个时候,我只是希望香港同胞要和衷共济、共谋发展,把香港的各项工作做好,使香港更加繁荣和稳定。
[俄通社塔斯社记者] 听说今年下半年您要和俄罗斯总理进行谈判,请问中俄经贸合作,比如说在能源方面有什么前景?
[温家宝] 中俄两国是有4000多公里边境线的友好邻邦。这些年来,中俄两国的关系处在历史上最好的时期。
去年,我们确立了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基本原则。
制定了中俄睦邻友好条约的实施规划。提出了中俄经贸关系2004年突破200亿美元的目标,到2010年达到600亿-800亿美元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