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英汉互译中的词汇空缺现象
>> 欢迎您 登陆翻译论坛 您的身份:游客 | 登陆 | 注册 | 帮助信息 | 精华

统一坊在线翻译网
中国译典
     译典论坛

>>>>译典添词*****译典评注*****公告求译*****博客文章*****会员排行榜 <<<

中国在线翻译网>>译典论坛>>
您是本主题第 2668 个阅读者 == 回贴倒排
作者
主题: 谈英汉互译中的词汇空缺现象 []
嘟啦果果


贡勋等级:子爵
经验值:814
技术等级:童生
技术分:3
共发贴36篇
共回贴0篇
共登录25次
注册:2008/8/25 17:42:00
发表于 2008/10/21 15:10:00
谈英汉互译中的词汇空缺现象 


什么是词汇空缺现象 一种语言能用单个词语明确标记的东西,另一种语 言却可能要兜圈子才能表达。比如在日常生活中, 如果我们不知道七十年代初美国总统Nixon制造的 
“水门事件”的史实,我们便无从了解Watergate, 现用来泛指类似”水门事件”的丑闻。看来Watergate 由特指“水门事件”到泛指丑闻这一现象为英语 
所特有,在汉语中则存在着空缺。 

如果译者不了解词汇空缺现象,势必会给跨文化 交际带来回难,给回译造成障碍。为此,研究有 关词汇空缺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很必要的。 

词汇空缺现象产生的原因 

1. 生活环境、生活经验的差异引起了词汇空缺。 

我们知道,语言常常是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一种社 会现象。人们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就“会产生 什么样的语言。如果某一事物在人们所生活的客观 环境里不存在,那么语言就可能出现空峡。 

比如:Salad这种凉拌菜源于法国,英国人最先没有 这道菜,语言中也不存在这个同,因此只好从法语 中原封不动地“移植”过来,汉语也是如此。 

在我国,吃饭问题长期以来都是人们特别关心的问 题,因而成了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人们见面时总 爱说:“吃过了吗?”在一般情况下,说话人并不 十分关心听话人是不是吃了饭,只是打个招呼罢了。 
但如果向英国人问起“吃过了吗?”他首先的反应 是“怎么,没吃过你会请我吃?”有时还可能对问 话人产生反感,“怎么搞的,一见面就问我吃没吃, 设吃又关你什么事?”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汉 
语中出现了许多围绕”吃饭”问题所建立的词语和 表达法,但在英语中很难找到对应的表达法。 

比如我们说“吃闲饭”(lead an idle lefe), “吃香”(be very popular), “吃不消”(more than one 
can stand, too much) 等等,译成英语就无法字字对应了。 

所谓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问题,还涉及到特定语 言文化中的人或物。每一种语言中,都有不少只 同使用该语言的人物密切相关的表达法。 

比如,汉语中有“盘古开天地”之说,其中“盘 古”为中国传说中人物,该名字所具有的含义是 一种独一无二的幻象。只存在于中国的语言文化 中。同样,作为西方文化源泉的《圣经》也为西 
方所独有,而且《圣经》中的人物Cain(该隐)现 已引申为“骨肉相残”,为世人所接受,所有这 些都已成为欧美人的文化邀产。对中国人来说, 这些都是欧美文化的个性,与中国文化互不相融。 
在翻译此类作品时,译者往往要借助文中补充说 明或加注解的方法,才能把原意解释清楚。 

比如,如果把“东施效颦”简单地译成"Dongshi imitates Xishi,"原文的含义就没译出来。东施是 谁,西施又是什么样子,只有中国读者理解。如 
果译文读者也明白“东施效颦”指的是“The ugly imitates the beautiful in such a distorted way 
that the ugliness of the ugly becomes worse”, 那么就得对译文进行解释性加工。 

2.由于风俗习惯的不同,各语言之间常出现相对 的词汇空缺现象。 

中国人把娶媳妇、贺生日称为“红喜”,把老 人过世称为“白喜”。对于没有接触过我国文化的 欧美人来说,把要熄妇说成”红喜”并不费解,英 语就把喜庆问称为“red-letter 
day”。但把上年纪人 的去世也当成一大“喜事”,这就令他们奇怪了。 因此,与欧美文化相比,把死人称作“白喜”是我 国文化的个性。 

3.由于宗教信仰不同而引起的词汇空缺现象。 

欧美人多信奉基督教,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 的,世上一切安排也都是上帝的旨意,且基督教 在欧美历史上曾一度占统治地位,教会的势力往 往凌驾于国王,君主之上。而在中国,人们心目中 
只有“开天辟地”的盘古和”主宰自然界”的“老天 爷”。上帝和老天爷所代表的东西截然不同,含义 也不大一样。尤其是“上帝”这个概念,具有较浓 的基督彼色彩,是欧美文化的个性。再如,汉语和 
英语中都有“龙”的字眼,但“龙”在英语文化中是 没有“地位”的爬行动物,是令人们恶的象征,在 汉语中则恰恰相反。在我国古代,“龙”就是皇帝 的象征,后来又引申为珍异、高贵的象征,语言中 
也就相应出现了“龙颜”,“望子成龙”,“乘龙快 婿”,“龙凤皇祥”等褒义表达法。从这种意义上 说,“龙”是我国文化的“特产”,是一种文化个性。 


4.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不同也会使语言产生词 汇空缺现象 

同一客观事物,在不同文化里可以包含不同 的价值,引起不同的联想,具有不同内涵。如汉语 和英语中“狗”的含义就大不一样。在西方,狗是 忠诚的伴侣动物;但在我国,人们通常对狗有种 
厌恶的心理。中西方人对狗所持的不同态度,自 然而然也在各自的语言中反映出来。 

(一)汉语表示法 狗腿子(lackey), 狗崽子(son of bitch), 狗急跳墙(a cornered beast will do 
sth. desperate), 狗嘴吐不出象牙(a filthy mouth can’t utter decent language)。 

(二)英语表示法 love me,love my dog.(爱屋








你还没有个性签名,点击此处可以添加。
发贴者的其它发贴: 上一篇: 中国的各种“缘”在英语中的翻译 下一篇: 词海拾贝


||给作者留言

2楼: SuperNeil

贡勋等级:公爵
经验值:10492
技术等级:进士
等级分:11006.4
共发贴13篇
共回贴0篇
共登录794次
注册:2007/9/29 9:04:00
Re. 发表于2008/10/22 7:54:00
确实,其实,这类需要平时多学习和了解英语和西方文化及广泛阅读大量原英文资料就相对容易把握,涉及文化毕竟广而杂




Never go backward. Attempt,and do it with all your might. Determination is power! Contact for business cooperation or translation discussion: QQ:183390118 E-mail: lanchanch@126.com http://www.zhubajie.com/task/?welcome=1114950 翻译社区群:27872991


||引用回复||
页次:1/1 页 转到:
[首页] [上一页][下一页] [尾页]

您要搜索的字符
搜索范围



Sponsored by Totra Techn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