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视野中的异化/归化翻译
>> 欢迎您 登陆翻译论坛 您的身份:游客 | 登陆 | 注册 | 帮助信息 | 精华

统一坊在线翻译网
中国译典
     译典论坛

>>>>译典添词*****译典评注*****公告求译*****博客文章*****会员排行榜 <<<

中国在线翻译网>>译典论坛>>
您是本主题第 5325 个阅读者 == 回贴倒排
作者
主题: 跨文化视野中的异化/归化翻译 []
无形子


贡勋等级:侯爵
经验值:7899
技术等级:进士
技术分:11120.2000000002
共发贴63篇
共回贴0篇
共登录972次
注册:2007/2/5 16:52:00
发表于 2009/4/15 22:21:00

作者:罗选民 

  
 
    一、 引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国内的外语类学刊发表了不少有关归化和异化的文章,这些文章努力将西方文学批评和比较文学理论中关于归化和异化的讨论运用于翻译理论和实践之中,有的文章高屋建瓴,从文化的角度对直译和意译作出概括,还有的文章运用关联理论来寻求归化和异化的最佳关联点,这些文章从不同的角度拓宽了归化和异化的研究。 
    但归化和异化翻译的讨论仍存在一些误区,最明显的是将归化与异化翻译等同于直译与意译,将文学策略和文化的意识形态同语言的策略和翻译的技巧等同起来,从而将关于归化和异化的讨论拉回到传统和经验的讨论之中,这样做有碍归化和异化翻译研究的发展。《中国翻译》 2002 年第 5 期有王东风和葛校琴等的文章,探讨 “ 归化 ” 和 “ 异化 ” 翻译的研究方向及存在的问题,是归化和异化翻译研究的新成果。本文将从跨文化的角度来探讨翻译的归化和异化问题, 

    二、 关于 “ 直译 ” 与 “ 意译 ” 

    直译与意译是归化和异化讨论的源头,不少学者常常把它们放在一块来讨论。王东风在 “ 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 ” 一文中就对它们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文章开门见山地指出, “ 归化与异化之争,是直译与意译之争的延伸,可谓由来已久。 ” 但他没有将它们简单地归于一类,而是指出: “ 归化和异化可看成直译和意译概念的延伸,但并不完全等同于直译与意译。 …  如果说直译和意译是语言层次的讨论,那么,归化和异化则是将语言层次的讨论延续升格至文化、诗学和政治层面。也就是说,直译和意译之争的靶心是意义和形式的得失问题,而归化和异化之争的靶心则是处在意义和形式得失旋涡中的文化身份、文学性乃至话语权利的得失问题。 ” (王东风, 2002 : 24-25 )笔者基本上赞同上述观点,并就直译 / 意译与异化 / 归化翻译补充一点自己的看法。 
    在谈到直译和意译时,人们常常用英文词语 literal translation  和 free translation 。此时人们关心的是语言层面的技术处理问题,即如何在保持原语形式的同时,不让其意义失真;而意译则认为语言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和表达形式,当形式成为翻译的障碍时,就要采取意译。还有人提出形合与意合来与直译和意译对称。在中国的翻译史上,赞成直译和意译的均有人在,初期佛典翻译中的文质说,唐代玄奘的 “ 求真 ” 与 “ 喻俗 ” ,近代有严复的 “ 信达雅 ” 及鲁迅的 “ 宁信而不顺 ” 与赵景深的 “ 宁顺而不信 ” 等,都是从直译和意译的角度来探讨翻译的原则。 
    我们并不反对将直译 / 意译同归化 / 异化翻译放在一块讨论,但我们应该注意到它们之间的相似和差异。以往,归化 / 异化翻译同直译 / 意译的相似性讨论的多一些,但它们之间的差异就没有得到充分的讨论。直译和意译是翻译的两种主要的方法,它们并非是排斥性的,相反,它们是互补性的。在同一翻译中,直译和意译都可能有。文体也有关系,在有些文体中,意译会多一些,而在另一些文体中,直译可能会多一些。关于直译和意译的讨论,译界已基本上达成共识。直译和意译不等同于有些人所说的死译和胡译。鲁迅和其弟周作人的直译作品《域外小说集》曾招来许多的批评,被视为直译的代表。一些学者谈到鲁迅,必将提到他的翻译主张 “ 宁信而不顺 ” ,而忽略了其他。其实,鲁迅关于直译的真正含义是他在《且介亭杂文二集》的 “ 题未定草 ” 中所说的: “ 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持原作的丰姿。 ” 可见,鲁迅并非不要顺,只是在两者不可兼得之时,才宁取信而舍顺。鲁迅的 “ 硬译 ” ,决不是生搬硬套,也不是逐字翻译,而是在引介外国进步文学作品的同时,努力输入新的表现方法来丰富汉语的句法与语汇。 “ 易解 ” 与 “ 丰姿 ” 才是鲁迅关于直译的真正内涵。那么,周作人又是如何看待直译呢? 1925 年周作人在其 “ 陀螺序 ” 中提到: “ 我现在还是相信直译法,因为我觉得没有更好的方法。但是直译也有条件,便是必须达意,尽汉语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保存原文的风格,表现原语的意义,换一句话说就是信与达。 ” 什么样的翻译是死译和胡译呢?周作人用了两个很有趣的例子。如英文的 “lying on his back” ,   如果译成 “ 卧在他的背上 ” 便是死译,如果译成 “ 坦腹高卧 ” 便是胡译,它的直译应该是 “ 仰卧着 ” 。当然,我们今天偶然还能看到少数关于直译和意译的讨论,但有新见者鲜寡。 
    翻译的归化 / 异化( 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 and foreignizing translation )是在 1995 年由美国学者 L. Venuti (文努迪)所提出的,而这一术语又直接来源于德国学者 Schleiermacher  (施莱尔马赫) 1813 年宣读的一篇论文。 Schleiermacher 着重探讨了翻译与理解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指出翻译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让读者靠近作者,另一种是让作者靠近读者。如果让读者靠近作者的语境,他就能感受到异国的情调。在这儿,  Schleiermacher 使用了 foreign  一词。 [1]  根据上述两种翻译情况, Schleiermacher 提出了以作者为中心的译法和以读者为中心的译法,这一做法突破了传统的直译和意译的界限,对后来的学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Venuti 的异化 / 归化观无疑受到 Schleiermacher 理论的启发。不过, Schleiermacher 的理论是基于德国的阐释学之上,而 Venuti 却将 Schleiermacher 的论点放在后殖民的语境下来考察 ,  从而得出了异化的翻译主张。 
    Venuti 为什么十分青睐异化的翻译呢?我们可看看他在《翻译再思》一书中的一段话。他十分欣赏布朗绍的名言: “ 翻译是纯粹的差异游戏:翻译总得涉及差异,也掩饰差异,同时又偶尔显露差异,甚至经常突出差异。这样,翻译本身就是这差异的活命化身。 ” 在他看来,差异在翻译中被弱化的原因有二:首先,长久以来,翻译的讨论被遮蔽了,它在目的语坐标的价值体系中处于边缘化地位,差异非但没有活现,反而处于融化的过程之中。其次,英国和英语的价值标准,在战后形成了全球性的优势,从而更加确定了英美国家主义文化的语境。这种语境只接受在意识形态上符合英美文化的意识形态的外语文本。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归化的翻译为了迎合接受者的口味,总是依照译入语的特定的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的规范对译入文本进行调整,弱式文化只得听从英美文化的摆弄,成为殖民者进行文化殖民的工具。(参见 Venuti 1992 ) 
     近十年来的有关归化与异化的翻译讨论,是以 1987 《现代外语》上登载的论文 “ 归化 ———— 翻译的歧路 ” 而开始的。然而,该文作者可能不曾料到异化与归化会作为一对新的理论范畴而得到广泛的讨论。西方学者讨论的归化与异化这一对术语并非是互补的,而是相互排斥的。美国学者 Venuti 在讨论异化翻译时,对归化翻译的策略作出了描述:遵守目标语文化当前的主流价值观,公然对原文采用保守的同化手段,从而达到让译文符合本土典律、出版潮流和政治的需求。归化翻译的最大特点就是采用流畅地道的英语进行翻译,在这类翻译中,翻译者的努力被流畅的译文所掩盖,译者为之隐形,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也被掩盖,目的语主流文化价值观取代了译入语文化价值观,原文的陌生感已被淡化,译作由此而变得透明。从后殖民理论吸取营养的异化翻译策略则将归化翻译视为帝国主义的殖民和征服的共谋,是文化霸权主义的表现。所以, Venuti 提倡异化的翻译策略。根据这一策略,译者和译语读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努力摆脱来自强势文化的羁绊。异化翻译并不应理解为对应的翻译,它并不能提高译文的忠实性。后殖民学者 Robinson 认为异化翻译与直译和逐字翻译相关联,只是没有直译那么极端,因为他们并不坚持在翻译中恪守原文句法序列中的个别词语的意义,但却坚持要保留原味。(参见王东风, 2002 : 26 )在异化翻译中,新的东西可能会加进去,从而达到凸现译者的身份,提高翻译的地位,并且对翻译的文化霸权进行有力的回击。 
     可见,西方学者的归化 / 异化翻译是处于政治意识形态中的两个对立的概念,处在话语权利的两个极端,它们不存在调和或妥协。这与我们前面讨论的直译 / 意译明显不同。但我们很多的讨论是把它们当作对等的概念来对待的,这样做,可能会带来理论上的误解和实践上的困惑。 

    三、 汉语中的归化 / 异化 

    在英汉语中,异化与归化的内涵究竟有多宽?这是我们在研究和讨论归化 / 异化与直译 / 意译时得注意的问题。归化 / 异化翻译的英文表达是 domesticating / foreignizing translation ,它虽然和我们今天探讨的 free translation / literal translation 有某些相同之处,但就其本质而言,存在明显的差异。当我们说直译 / 意译和形合 / 意合,前者是方法,后者是结果,如果我们再说神似和形似,则是对这一结果的描写。归化 / 异化与意译 / 直译却是两个不同的范畴,犹如两个圆,其边缘只有小部分重叠。异化 / 归化翻译的结果不能用形似和神似来描述。异化和归化是一种策略,在实践中,直译、改译、增译等方法都可能被采用。作为一对专有翻译术语, Foeignizing translation / 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 只是在最新的英文学术著作中得到阐述。而 free translation / literal translation  则不然。 “ 看一个翻译是归化翻译还是异化翻译,完全取决于文化形态的重构,翻译在这一形态中得到生产和销售;什么是归化或异化只有在考虑到改变译入语文化的价值关系时才能得到界定。 ”[2] ( Mona Baker, 1998:243 ) 
    “ 当前在对 ‘ 归化 ’ 问题的认识上,译界同仁应该区分归化法的两种前提:一是忠实原则下的归化,二是非忠实前提下的归化。前者总体上是规定性的,后者则是描述性的;前者是原语中心论的,后者则是译语和译语文化取向的。 ” (葛校琴, 2002 : 33 )这一区分基本上是对的。然而,我们还可对它们的性质作出区分:忠实原则下的归化是语言层面的,关心的是翻译的艺术效果,是一种翻译的方法;非忠实前提下的归化是文化层面的,关心的是翻译的意识形态








你还没有个性签名,点击此处可以添加。
发贴者的其它发贴: 上一篇: 论商贸英汉/汉英译名翻译的统一问题(节选) 下一篇: 四川省泸州市泸州职业学院055英教班:参与机译结果讨论:


||给作者留言

2楼: SuperNeil

贡勋等级:公爵
经验值:10492
技术等级:进士
等级分:11006.4
共发贴13篇
共回贴0篇
共登录794次
注册:2007/9/29 9:04:00
Re. 发表于2009/4/22 22:51:00
THANKS




Never go backward. Attempt,and do it with all your might. Determination is power! Contact for business cooperation or translation discussion: QQ:183390118 E-mail: lanchanch@126.com http://www.zhubajie.com/task/?welcome=1114950 翻译社区群:27872991


||引用回复||
3楼: larryathena

贡勋等级:侯爵
经验值:9712
技术等级:进士
等级分:10433.6
共发贴41篇
共回贴0篇
共登录386次
注册:2007/9/18 11:05:00
仁兄何时对这个问题又产生了兴趣? 发表于2009/5/3 1:29:00
翻译领域的理论和实践脱节已久。搞理论的学者,实践多的高人实在是奇缺。务实的高水平翻译似乎没有时间去考虑理论的指导。虽说理论更多的是出自实践,越翻译越感觉自己水平和目的语的巨大差距迫使高水平译员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更多的翻译实践中。没有业务的时候,好译员宁可多读原著,通过翻译的中介,学习更多的地道表达方式,积累多了,就明白何时该同化何时该异化,其实在翻译的时候,很少有人会先问自己我套用了什么理论,正如《指环王》的作者在写作的时候可能根本没有考虑过要在情节上和《西游记》产生某些异同,是研究这部著作的人偶然想到,把玩一下而已。不是说翻译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性小,实在是这种文字游戏涉及的面太广了,大部分作品都有时限,时间不等人,耗不起理论所能赋予译员那万分之一的灵感啊。




杏花烛影方始醉,看断天涯泪始干!


||引用回复||
页次:1/1 页 转到:
[首页] [上一页][下一页] [尾页]

您要搜索的字符
搜索范围



Sponsored by Totra Techn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