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中国在线翻译网>>译典论坛>>实用翻译 |
您是本主题第 14842 个阅读者
==
回贴倒排
|
作者
|
主题: 向大师们学习吧——中译英操作:遣词造句 [实用翻译] |
![]() 转帖— 中译英操作:遣词造句 (李长栓 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 理想的翻译模式是把外语翻译为母语,这是因为, “even years of study and experience do not necessarily enable one to be completely at home with an acquired language,” (Sofer 1998)(一个人即使学习和使用外语多年,也不一定能够完全达到自如的程度)。但实际情况是, 如果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处于劣势,学习该国语言的外国人就会很少,其中愿意从事该语言翻译的人更少。而这些弱势国家出于政治、经贸和文化交流的需要,往往要把大量的文献译为外语,依赖外国人翻译是不现实的,所以,大多数情况下需要由本国人把文献资料从母语翻译为外语。正如Campbell(1998)所说的,“for many parts of the world, translation into the second language is a regular and accepted practice”(在世界很多地方,译为第二语言是一项常规和人们所接受的做法)。 与英语相比,汉语处于劣势,虽然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学习汉语的人越来越多,但短期内汉译英的工作由中国人自己做的局面不会有根本性改变。对于十分重要的文件,顶多最后由外国人在语言上把把关。 许多人的研究表明,外语水平难以达到自如,除其他原因外,主要是没有掌握足够的英语成语、搭配和句套子(idioms, collocations and sentence stems)。 英语成语经常是比喻性质的,其组成部分不能随意替换,如bark up the wrong tree, have sticky fingers等。 搭配分为两类,一是语法搭配(grammatical collocations),二是词汇搭配(lexical collocations)(Benson等1997)。语法搭配是一个短语,由一个主导词(dominant word),即名词、形容词和动词,加一个介词或不定式、从句等语法结构组成,如account for, apathy towards, offer to help, a pleasure to do something, and afraid that it would rain. 词汇搭配不包括介词、不定式或从句等,而是由名词、形容词、动词和副词构成,如strong tea, rough estimates, readily available, sorely needed, deeply absorbed. 词汇搭配比成语更为灵活(如sorely needed 也可以说badly needed),但比单词的自由组合更为固定。所谓自由组合,是指只要符合语法规则,就可以几乎不受限制地进行组合。如,与put搭配的宾语可以是任何物体;run表示“管理”的意思时,其宾语的选择范围虽受到一定限制,但仍可以在意思上归纳为任何可以管理的机构,如business, institution等。 句套子是指一个句子的骨架(也叫sentence builders, lexicalized sentence stems),如 at the heart of … is …, demand for … is high, with all the…, it should be no surprise that …, to be sorry to have kept you waiting, there’s no doubt that X or my point here is X. 另外,还有一些固定的短语和句子,似乎无法归入以上各类,如by the way, Can I help you?等。 研究认为,人们在表达思想时, 遵守“成语优先原则”(idiom principle),即首先选用语言中业已存在的表达方式,当找不到现有的表达方式时,再使用自由选择原则(open-choice principle),即根据语法规则创造新的表达方式。业已存在的表达方式就是指成语、搭配、句套子等。我们在学习外语时,传统上强调语法规则,按照语法规则造句,没有遵循成语优先的原则,导致语言不符合习惯。 但现在的问题是,尽管我们知道应当遵循成语优先的原则,我们却没有足够的“成语”(包括成语、搭配和句套子)可供使用,无论在口头表达、写作或翻译时都是如此。 表达和写作当然要符合英语习惯,翻译是否一定要符合英语习惯呢?我想这是不言而喻的。从古到今,无论中国的翻译家,还是外国的翻译家都提出过很多种翻译标准,其中都强调了译文要符合译入语语言习惯,如“信”、“达”、“雅”中的“达”,“忠实”、“通顺”中的“通顺”;纽马克(1988)也说过,在进行交流性翻译(不是字面翻译)时,无论翻译的是信息性文本、通知或广告,“自然”(naturalness)都是至关重要的。 纽马克的结论是:“所以,如果目的语不是译者惯用的语言,就没有办法翻译好。”(That is why you cannot translate properly if the TL is not your language of habitual usage.”)然而,我们面临的工作恰恰是无法做好的工作。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外语学习者所缺乏的不是语法知识,而是惯用表达方法。语法知识是有限的,容易在短时间内掌握,而惯用表达方法的数量要大得多,短时间内充分掌握有很大困难。为此,一方面我们在外语教学中应充分重视惯用表达方法,另一方面,对于翻译专业的学生以及广大从事中英翻译实践的人士来说,由于没有时间专门学习外语,必须学会在翻译中提高自己的英语表达能力,使我们译文尽量符合英语习惯。 我在《因特网在翻译中的妙用》一文中,向大家介绍了用因特网查找专有名词、技
|